编辑|金锐点 前脚刚传出美俄总统可能会晤的消息逸富盈策略,后脚美国就甩出了制裁重拳。 10月23日,美国财政部突然宣布对俄罗斯石油公司、卢克石油公司及其34家子公司实施新一轮制裁,与此同时,美国参议院还通过法案,要求俄罗斯每90天将其在美国的资产转移给基辅。 一边掐断能源命脉,一边惦记着海外资产,美国这波操作堪称“组合拳”。 但问题来了,这招真能打疼俄罗斯吗?被制裁的两家石油巨头到底有多关键?普京手里又藏着哪些反制牌?
这轮制裁被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称为“迄今为止对莫斯科实施的最大规模制裁之一”,其打击目标精准得有些刺眼,俄罗斯石油和卢克石油这两家撑起俄能源出口半壁江山的巨头。 根据彭博社的估算,这两家企业的原油出口量加起来占俄罗斯原油出口总量的近50%,相当于直接卡住了俄罗斯经济的“主动脉”。 被列入制裁名单的不仅是两家母公司,还包括俄罗斯石油旗下的28家子公司和卢克石油旗下的6家子公司,而且美国明确划定了“50%持股红线”。 只要是这两家企业控股过半的实体,哪怕没直接上榜,也照样受制裁限制。
这两家企业对俄罗斯的重要性,远不止“出口大户”这么简单。 俄罗斯石油作为国有企业,由普京亲信伊戈尔·谢钦领导,2024年的原油产量达到1.84亿吨,占全球石油产量的3.3%,是俄罗斯财政收入的核心支柱之一。 卢克石油作为俄罗斯第二大石油生产商,2024年产量也有8040万吨,占全球产量的2%,更关键的是它深耕海外市场多年,早在1996年就和中石油签署了25年的合作协议。 如今每年向中国供应约100万吨石油和燃油,还在伊拉克拥有大型油田,产品主要出口中印两国。
可以说,制裁这两家企业,本质上是想通过切断能源现金流,削弱俄罗斯的经济韧性。 不过美国也留了个“缓冲期”,直到11月21日之前,与这两家公司相关的“因制裁而缩减的运营”交易仍被允许。 这种看似矛盾的安排,其实藏着现实考量,全球能源市场根本经不起突然“断供”的冲击。 要知道,欧盟当天也同步宣布了第19轮对俄制裁,不仅首次禁止俄罗斯液化天然气进入欧洲市场,还把俄罗斯原油价格上限下调至每桶47.6美元。
如果美欧同时硬切断与俄石油、卢克石油的所有交易,国际油价可能瞬间剧烈波动,而欧洲自身的能源供应缺口更是难以填补。 这种“先警告后动手”的操作,更像是给西方盟友留出调整时间的权宜之计。 比能源制裁更具争议的,是美国参议院同步推进的反俄法案,其中两项内容堪称“狠招”,就是将俄罗斯列为“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这在政治和外交上等于给俄罗斯贴上了“国际孤立标签”。 二是要求俄罗斯每90天将其在美国持有的资产转移至基辅,试图用俄罗斯的钱“资助乌克兰战场”。
但这招从一开始就充满法理争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早已明确反对没收俄海外资产,认为此举会彻底破坏全球对西方金融体系的信任,而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也警告过,这种做法可能动摇国际法基础。 更有意思的是,欧盟内部对此分歧严重,匈牙利等国明确表示反对,最终美欧只能妥协为“仅使用冻结资产的收益”。 即便如此,仍遭到俄罗斯的强烈抗议,俄外长拉夫罗夫直言“这是盗窃行为”,并威胁将对等没收西方国家在俄资产。 美国之所以敢如此加码,给出的理由是“莫斯科缺乏推动乌克兰和平进程的意愿”。
但明眼人都能看出,这更像是一种施压策略,通过打“能源牌”和“资产牌”,试图在可能的美俄谈判中占据主动。 毕竟就在几天前,美国参议院还因“美俄总统即将会晤”暂停了相关制裁法案的推进,如今突然重启且力度升级,显然是想在谈判桌前握有更多筹码。 不过这种“极限施压”的套路,俄罗斯早已见怪不怪,从2022年至今,西方的制裁已经持续了三年多,俄罗斯不仅没被压垮,反而摸索出了一套应对章法。 面对新一轮制裁,俄罗斯的回应既强硬又务实,首先是明确表态“将应对持续加剧的制裁压力”。
并直接点出“西方缺乏承认制裁失败的勇气”,这话并非空穴来风,连西方国家内部都多次担忧制裁的无效性。 毕竟三年制裁下来,俄罗斯能源出口额虽有波动,但凭借对亚洲市场的开拓,反而实现了“东方不亮西方亮”。 数据显示,10月上半月印度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量已回升至日均180万桶,比9月多了25万桶。 而俄罗斯石油公司还和印度信实工业签署了10年供应协议,每年交易额约130亿美元,相当于锁定了稳定的出口渠道。
对中国市场的布局更早已成型,卢克石油不仅每年向中国供应近100万吨石油产品,还和中石油、中石化在多个国家开展联合开采项目,乌兹别克斯坦的天然气更是全部输往中国。 在具体反制措施上,俄罗斯早已搭建起成熟的“反制裁工具箱”。 根据2018年出台的《反制裁法》,俄罗斯可以限制不友好国家企业参与国有资产私有化、对能源出口采取卢布结算,甚至强制外资企业转让股权。 2023年起,俄罗斯就把天然气卢布结算政策扩大到原油和煤炭出口,要求不友好国家必须在俄银行开设特别账户,直接冲击了美元主导的能源结算体系。
面对可能的资产没收,俄罗斯更是早有预案,2024年就延长了对不友好国家居民境外汇款的限制。 还通过暂停SWIFT使用、扩大人民币在外汇储备中的占比(2025年已升至15%左右)来降低对西方金融体系的依赖。 就在美国宣布制裁的同一天,俄罗斯直接亮出了“硬实力”,开展陆、海、空战略核力量联合演习,成功发射洲际弹道导弹和空射巡航导弹。 这种“经济反制+军事威慑”的组合回应,显然是在告诉美国,想靠制裁和施压逼俄方让步,根本不现实。
普京此前就一针见血地指出,遏制和削弱俄罗斯是西方的长期战略,但制裁最终会“对整个全球经济造成严重打击”,甚至恶化数百万人的生活。 这话正在逐步应验,欧盟因禁运俄罗斯液化天然气,不得不以更高价格从其他国家采购,导致能源成本飙升。 美国自身也面临通胀压力,参议员保罗·兰德就警告,过度制裁“损失最严重的可能是美国自己”。 这场“制裁与反制裁”的博弈更像是一场“消耗战”,美国试图通过精准打击能源产业和掠夺海外资产来耗尽俄罗斯的耐心。
但俄罗斯凭借能源储量优势和亚洲市场的支撑,硬生生扛住了压力,甚至在制裁中加速了“去欧洲化”的经济转型。 而美国看似掌握主动,实则面临盟友分歧、法理争议和全球经济波动的多重风险,所谓的“最大规模制裁”,更像是强弩之末的示威。 无论是制裁34家石油企业,还是逼俄罗斯“掏钱”给乌克兰,都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能源格局的重构早已让制裁的杀伤力大打折扣,而无视国际法的资产掠夺更是动摇了全球金融信任的根基。俄罗斯的应对已经给出答案。 与其被动挨打,不如主动破局,靠非西方市场稳出口,靠法律工具护资产,靠军事威慑守底线。 这场博弈的最终走向,或许不在于谁的制裁更狠,而在于谁能更稳地守住自己的经济基本盘。
哈福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