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识人,古人自有一套精妙的方法。秦末之时,有个名叫刘邦的泼皮,平日里游手好闲,不喜下地干活,却喜欢混迹于街头。他偶然来到吕公家中凑热闹,本来囊中羞涩,却口出狂言说要“出贺钱一万”科银宏泰,引得吕公亲自出门迎接。彼时,萧何在沛县任主簿,见刘邦夸夸其谈,觉得他不过是个无所作为的浪荡子,将来成不了什么气候。然而,爱好相面的吕公却另有看法。即便刘邦在席间举止轻慢,缺乏礼数,吕公仍是将他留下,甚至将自家女儿吕雉许配给他,并语重心长地说:“我给人看过无数面相,从未见过有人能与你相比,你一定要好好珍惜自己。”事实证明,刘邦日后果真成就了大业,建立了大汉王朝。
同样的情节也出现在明朝开国之主朱元璋身上。朱元璋还在困顿之时,曾投宿在郭山甫家。郭山甫也精于相人,一见朱元璋,便心生惊叹:“此人贵不可言!”于是他不仅令儿子郭兴、郭英追随朱元璋,还将女儿派去侍奉他。后来朱元璋果然崛起,成就帝业。由此看来,古人以“相”识人,虽未必全凭科学,但多少寄托了他们对人品与命运的揣度。
展开剩余63%俗语云“相由心生”。一个人的相貌常常会受到内心情绪的影响,用今日的通俗说法,便是所谓的“微表情”。然而若仅凭脸部特征去断定此人将来能否成大事,自然是言过其实。毕竟,后世的帝王们,也乐于为自己营造“天命所归”的传奇。但不可否认的是,通过与人交谈、细细观察其言行举止,的确能看出对方是否值得信赖,有怎样的心性与潜质。
在民间俗语中,有“ 两腮无肉不可交 ”的说法。所谓“两腮无肉”,就是脸庞削瘦,显得尖嘴猴腮。这种相貌在旁人眼里常常带有奸诈、刻薄的印象,使人难以亲近或信任。古人认为,这样的人要么因家境清贫、营养不良而显得瘦削科银宏泰,久而久之养成精于算计、看重利益的心态;要么本性便尖酸刻薄,所言所思皆缺乏善意,非“刀子嘴豆腐心”之辈。无论哪种情形,都不适合深交。
这一俗语还有下半句,更为犀利:“满脸横肉为凶相。”所谓“满脸横肉”,并非指面庞圆润憨厚,而是指因脾气暴躁、性情乖戾,面部肌肉常年牵动,久而久之形成横纹遍布的样子。这样的人气势凌厉,往往显得凶恶难驯。就算他们未必真行凶作恶,但常年习惯厉声呵斥,令人难以长久忍受。与其相处,容易生出压迫感,久而久之,自然被人敬而远之。
人类自古群居,生活中不可避免要与人打交道。有的人真心待人,却反被利用;有人谨小慎微,怀疑人心,却也活得疲惫不堪。人际往来实是一门大学问。古代有鬼谷子谈纵横捭阖,近代有曾国藩论为人处世,而民间的俗语则是百姓生活智慧的凝练与传承。“俗”即简明易懂,“话”便是口口相传。懂得一些看人之道,能帮助我们少走弯路,在保持真诚的同时,也能规避伤害,既守住善意,又保全自身。
发布于:天津市哈福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