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大时代道德篇(二百五十四):三分天注定兴业策略
民国十五年八月二十七日,鄂南大地被洪水包围,湿气沉重,河水泛滥。三列从武昌出发的火车,列车轰鸣声震动了大地,正快速驶向贺胜桥。这些列车上,载满了急需的军需物资,目的是支援前线。火车上的兵力来自于吴佩孚和陈嘉谟指挥的刘玉春第八师、张占鳌的十三混成旅,以及娄云鹤的游击队等部队。这些部队此刻正向南行进,目的地是战略要地贺胜桥。由于汀泗桥和咸宁两地先后失守,吴佩孚不得不紧急调集兵力,在贺胜桥一线重新集结,以图固守。
贺胜桥作为鄂南的第二道重要防线,其地势险要,背靠丘陵,面向平原,地形复杂,是兵家必争之地。吴佩孚深知这一点,于是将其视为最后的防线。即使他身为一位屡战屡胜的将军兴业策略,曾经历了“安湘”、“定鄂”、“克皖”、“挫奉”等大战,吴佩孚也未曾想到,这将是他戎马生涯的最后一战。此时,吴佩孚将自己所有的资源都押在了这一场战斗上,他亲自率领着最精锐的部队,从武昌赶来增援。
四万多名“吴军”在贺胜桥周围驻扎,并且架设了六十多门大炮,气势恢宏。吴佩孚满怀信心,对部下说道:“往日汀泗桥一战定鄂,今以贺胜桥一战定天下。”他深知,只要能坚守住贺胜桥,东南的“五省联帅”孙传芳一定会有所动作,支援必然到来。吴佩孚自信此次战斗必胜,却万万没想到,“东南王”孙传芳竟然见死不救,放弃了对吴佩孚的援助。吴佩孚一生南征北战,战术过人,虽然汀泗桥一战失利,但他并未气馁,反而总结了经验,准备在贺胜桥上大显身手。过去在平江、汀泗桥的失败,他认为是由于南军绕到其背后,采用了包围战术,这才导致了溃败。因此,吴佩孚亲自监督在贺胜桥周围构筑防御阵地,确保每个可能被敌军渗透的地方都布置上了障碍物、地雷和警戒部队。整个防线纵深超过十里,形成了严密的防守体系。
展开剩余63%与此同时,吴佩孚发布了严格的军纪:“凡有退逃者,立刻就地正法,哪怕是自己亲自退却,也要照此办理!”他希望通过这种铁血手段,激发士兵的作战决心,避免战斗中的恐慌。就在吴佩孚奋力布防时,南军的三大军团已经兵临城下,战斗的号角即将吹响。南军在咸宁召开了作战会议,并得到了来自武昌商人的一份谍报。根据该谍报,南军得知了吴佩孚的部队动态,了解到从武昌出发的三列火车,每列火车约三十辆,且每列火车的内容都十分清晰:第一列有湖北督军陈嘉谟,第二列有一名师长,第三列则有吴佩孚本人以及大量军队和军火。得知这一情报后,南军决心采取速战速决的战术,抓住时机一举击溃吴军。
战斗开始后,吴军一度凭借装甲车发起冲锋,但由于谍报泄露,南军提前在铁路上堆积了稻草,造成铁甲车的进攻效果大减。而南军的前线部队采取了疏散战术,分散兵力与吴军进行对峙,集中力量在后方等待时机出击。同时,南军派出了破坏小队,专门拆除铁路钢轨,协助主力部队进攻。在作战初期,天色渐暗,吴军阵地隐蔽,南军尽管无法清楚看到敌人的阵型,但由于当地农民熟悉地形,仍然成功带领前线部队接近吴军阵地,并在百余米的距离内停下脚步。
在吴家湾和黄石桥的阵地上,吴佩孚组织起了反冲锋,尽管士兵们已几乎全部消耗殆尽,双方的战斗一度进入胶着状态。此时,印斗山附近的争夺成为关键。南军的谍报队使用土炮对吴军阵地进行攻击,而此时的吴军误将炮声当作敌人的进攻信号,开始混乱不堪。大刀队在贺胜桥铁路桥上拼死阻拦,防止士兵撤退。许多逃亡的官兵在被大刀队拦住后被残忍斩杀,甚至其中的旅长和团长的首级也被悬挂在街道上,警告那些想要退却的士兵。但面对如此威胁,退却的潮流依然无法阻挡。最终,退败的吴军士兵因无法承受大刀队和督战队的严厉惩罚,反而转而向他们发起反冲锋,有士兵竟然开枪击毙了吴佩孚的副官及两名卫兵。数万军队陷入混乱,逃离贺胜桥要塞。昔日辉煌的吴军,随着贺胜桥的失守,彻底崩溃,再无复生之力。
发布于:天津市哈福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